學院簡介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是一個有着悠久辦學曆史和鮮明辦學特色的學院。學院現有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建築工程方向)、工程管理、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城鄉規劃與建築學九個本科專業。其中,礦物加工工程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試點專業,采礦工程為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土木工程為湖北省品牌專業,開設了土木工程(中英)國際班。學院現有礦業工程、土木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及礦業工程、建築與土木工程兩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學院現有本科生近兩千人、碩士研究生兩百餘人。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12人,其中專任教師101人,專任教師中有教授24人,副教授29人;取得博士學位的56人,取得博士研究生導師資格的5人、碩士研究生導師資格的60人;學院有湖北省“有關人才計劃”特聘教授2人、湖北省“有關人才計劃”特聘教授1人、“工大學者”特聘教授2人、科研機構及社會聘任兼職教授10人。
學科實力
學院擁有國家及教育部磷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磷礦采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道路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湖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科研、教學平台。學院擁有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國家乙級資質、國家計量認證資質(CMA)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公路工程綜合檢測資質、安全生産标準化金屬非金屬礦山二級評審單位、工貿行業三級評審單位資質。中國化工學會礦業工程專業委員會秘書處挂靠我院。
學院科研
近5年來,學院共負責和參與各類項目1000餘項,其中包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在内的國家、省、廳級項目100餘項,年度科研經費總額穩居全校前列。完成科研成果鑒定項目10項;完成項目結題驗收14項;申報國家級、省級部獎勵橫向科研項目結題驗收350項;其中“基于環境風險控制的多源固廢生态環境友好材料低碳制備技術及應用”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我院張電吉教授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012年以來,我院共獲授權(申報)發明專利35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6項,軟件著作權登記5項,專利實施轉讓2項;我院共發表SCI、EI、 ISTP等高質量的檢索論文79篇,出版學術專著4部。
安全工程專業
專業基本情況
安全工程專業于2001年批準設立,2002年開始招生,2010年獲得“安全技術及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專業特色鮮明。本系現有教職工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講師6人,其中5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多位教師擔任各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産專家組成員。
學科具有固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四處,具有湖北省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安全避險“六大系統”設計施工資質、湖北省非煤礦山及工貿行業安全生産标準化考評資質。
人才培養目标
對學生進行以安全生産管理和安全工程技術為核心的嚴格現代化工程技術訓練;着重于通過現代安全工程技術教育使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掌握安全工程的基本理論,掌握安全生産管理、風險分析等主要分析方法,并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運用科學的基本原理解決實際安全生産問題,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較強的計算機運用能力。培養理論基礎紮實、知識面寬、适應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能從事安全工程技術、安全生産監督與管理、安全教育與培訓、安全評價、風險分析、安全科學技術研究等方面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複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教學特色
“重基礎、寬口徑、廣就業”是安全工程專業的辦學指導思想,引進國際現代安全工程技術理論,“以建築、化工、礦山安全為切入點,多方位全面發展”是專業發展的基本路線。學生每年參與“安全科學與工程大學生實踐與創新作品大賽”,并在大賽中多次獲獎。主要專業課程有:安全學原理、安全系統工程、安全管理、安全評價、電氣安全、機械安全、工程力學、工程地質、安全檢測技術、消防工程學、職業衛生學等。畢業生可在企事業單位、中介技術咨詢機構及各級安全生産監督管理部門從事安全工程技術、安全評價、安全監測、安全生産監督與管理等工作。
就業現狀與前景
近五年學生就業率均為100%,其中升學畢業生為20%左右,畢業生在中國500強的企業高端就業率超過60%,就業行業拓展到建築、化工制藥、鋼鐵、汽車制造、有色金屬、煤炭等行業,如中建、中交、中鐵、武鋼、寶鋼、首鋼、奇瑞汽車、中國黃金公司、雲南磷化、宜化集團等重點大中型企業。
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
專業基本情況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先行官”,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地位舉足輕重。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是國家特設專業,旨在為蓬勃發展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及其相關行業輸送新生力量。我校的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具有近20年的曆史積澱,從原土木工程專業的交通土建方向發展而來,2010年正式創辦,是湖北省教育廳“荊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資助專業,并與我校的土木工程專業共享省級品牌專業稱号和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擁有專任教師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總人數的八成以上。
教學特色
專業創辦以來,多名教師獲得校級教學成果獎、教學基本功競賽獎和“三育人”獎,教師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20餘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近百篇,累計實現科研進賬突破1500萬元。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中國科教評價網和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2016年的數據顯示,我校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實力跻身全國第7位,由3星水平進入4星水平,實現了曆史性跨越。
人才培養目标
通過四年的理論教學的實踐培訓,本專業将把學生培養成為具備紮實工程力學基礎,具有工程測量、交通運輸工程、道路工程、橋梁工程、市政工程、渡河與機場工程設計與施工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
就業現狀與前景
本專業畢業生應具備工程師的基本能力與素養,可勝任交通運輸工程、道路工程、橋梁工程、渡河與機場工程項目的規劃與可行性研究、勘察設計、施工建造、養護維修、健康監測等方面的工作,亦可從事與本專業有關的行政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曆年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均在95%以上,深造和高端就業率在全校排名靠前,大量畢業生為中交、中鐵、中港、中建等大型央企所錄用,學生在用人單位口碑普遍較好。
土木工程專業
專業基本情況
土木工程專業為湖北省品牌專業、湖北省有關人才計劃設崗學科,1994年開始招生,2004年開始培養碩士研究生,2010年獲得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及建築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授予權,2012年确定為湖北省重點學科。
本專業教師7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擁有有關人才計劃特聘教授1人,博士後4人,國外大學高級訪問學者4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0人。本專業現有校級精品課程三門,校級綜合改革課程5門,近年來共完成國家、省部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及聯合開發項目100餘項,其中20多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或國内領先水平。
人才培養目标
本專業按照工程教育認證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土木工程師的基本訓練;着重于通過現代工程教育使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掌握土木工程的基本理論,掌握工程結構和基礎工程主要分析方法,并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運用土木工程基本原理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培養适應社會發展需要,具備紮實的基礎理論、寬厚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良好的外語及信息獲取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土木工程技術人才。學生多次參與湖北省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中南地區高校大學生結構力學競賽等學科競賽,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主要專業課程有:結構力學、岩土力學、工程地質、房屋建築學、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鋼結構、土木工程材料、基礎工程、混凝土及砌體結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測量、高層建築結構設計、工程結構抗震、工程概預算及招投标等。
就業現狀與前景
畢業生可從事建築工程及土木工程其它相關領域的設計、施工和管理等工作,具有初步的項目規劃和研究開發能力。學生曆年就業率高達98%,其中升學畢業生為25%左右。畢業生在中國500強的企業高端就業率超過15%,就業主要集中在施工、設計、勘察、造價、檢測、監理、房地産、研究、教育、公務員等領域,其中重點大型企業如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中工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化工建設總公司、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等,本專業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表現突出,2001屆畢業生吳宇,現任中鐵上海工程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2002屆畢業生别士勇,現任中鐵大橋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2005屆畢業生蘇雲超,現任中交二航局武漢二航路橋特種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海外事業部副總經理。2006屆畢業生劉俊才,現任中交二航局投資事業部副總經理。
建築學專業
專業基本情況
面對高速發展的城市建設機遇,結合77779193永利官网土建環優勢學科背景和已有的城市規劃專業教學基礎,培養具有工程特色的複合型技術人才以滿足國家未來發展對城市建設人才的需要,于2012年開始從城規專業劃分出建築學方向,2013年正式成立建築學專業。專業現有教職工16人,其中特聘教授1人,名譽教授1人,工大學子1人,副教授4人,高級實驗師1人,講師10人,具有博士學位5人,海外留學美英俄經曆3人。擁有建築信息管理BIM實驗室。近幾年來獲得多項省市校級教學成果獎。
人才培養目标
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全面知識結構、完備專業素養、熟練專業技能,兼備國際視野與社會責任感、團隊精神與創新能力,具備合格社會公民意識的一流建築師和建築專業工作者。在專業方面具備建築設計、城市設計、室内設計、市政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在設計部門從事各項設計工作,在房地産部門從事建築策劃與管理工作,并具有多種職業适應能力的通用型、複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教學特色
建築學專業在理性教學體系的創建中,教學内容的組織注重與注冊建築師執業資格制度相适應,關注建築技術及其應用研究。課程設計過程的組織則突出學科合作、團隊合作、校企協作、海外協同的多元化學習方式。本科教學中通過創建教學結合科研、設計結合研究的培養模式,打造以技術創新應用為目标的新型設計實驗課程平台,啟動以數字化技術、原創設計訓練為核心的開放設計工作坊,關注當下城市發展與社會現實,使教學體系的建構帶有探索建築教育未來的實驗色彩。
在5年制教學體系中實行“3+1+1模式”,即3年專業基礎,1年專業提高,1年設計院實習和畢業設計。本科教學以建築設計方法(設計分析研究)、城市設計、綠色建築及數字化技術為主軸,将課程設置分解為建築設計、建築理論、建築表現和建築技術4大闆塊。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創新設計,多次組織學生參加各專業學會所主辦的學科競賽活動,并獲得了多個榮譽獎項。
教學體系的特色建構凸顯了77779193永利官网建築學本科教育的新目标,即培養起點高、視野寬、理念新、能力強,可應對未來變化的創新人才。理性、創新和具有實驗精神使學生在五年時間裡不僅獲得了與衆不同的專業經曆,并在畢業後能夠迅速成長為适應複雜社會需求、擁有原創意識和具備多種潛能的新一代建築師。
就業現狀與前景
畢業的學生主要從事建築設計和有關建築的研究工作,建築設計研究院、地産開發、咨詢部門,相關科研和教學部門及政府管理部門,也可攻讀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城市規劃與設計、景觀設計、建築曆史與理論、建築技術等方向研究生。培養的專業人才除了沿海等一線城市以外,也主要輸送華中地區地級市如襄陽、宜昌、黃岡等政府機關、地方設計院及相關設計施工公司。
城鄉規劃學專業
專業基本情況
結合77779193永利官网土建環和公共管理學的優勢學科背景,于2001年成立了城鄉規劃專業,并于2002年正式招生。本專業現有教職工16人,其中客座教授1人,特聘教授1人,工大學子1人,副教授4人,高級實驗師1人,講師10人,具有博士學位5人。擁有新型城鎮化研究中心、可持續城市設計研究中心、數字城市研究中心等。近年來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教研成果,獲得了多項省、校級教學成果獎,在校學生也多次獲得設計競賽獎項。
人才培養目标
本專業培養服務于我國城鄉建設事業,系統掌握現代城鄉規劃的理論、原理和方法,了解與城鄉規劃相關的其它學科知識,熟悉建築設計、城市設計、環境景觀設計及基本原理,具有創造性思維、綜合設計能力的職業規劃師基本素質,以及具有多種相關職業适應能力的多元化複合應用型高級專業設計人才。
教學特色
在理論教學體系的創建中,教學内容的組織注重與注冊城市規劃師執業資格制度相适應,并側重規劃設計的實踐能力培養。課程設計等實訓實踐環節的組織突出分析研究能力、創新設計能力、綜合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的綜合素養訓練。應對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挑戰,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實施開放式教學方式,與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并建立産學研一體化的專業素質養成模式。
本專業實施“厚基礎、寬平台、大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五年制“2+3模式”人才培養體系,增強學生的專業适應性和社會适應性,“2+3模式”代指專業基礎版塊、專業方向版塊和專業提升闆塊,分别對應了理論素養培育、規劃設計訓練和項目實戰鍛煉。旨在城鄉規劃設計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全面訓練及個性化、專業化拓展的引導和培養,達到具備專業創新的基本素質。同時注重課外培養,強化社會實踐和課外科學研究活動對人才知識結構的拓展、深化與個性發展。
就業現狀與前景
本專業培養具有工程特色的複合型技術人才,為沿海一線城市和華中地區城市的政府機關、規劃設計院及地産公司輸送了大量人才。本專業學生畢業後,主要到城鄉規劃與設計、城鄉規劃管理決策咨詢、房地産開發等部門從事城鄉規劃設計與管理、道路交通規劃、市政工程規劃,生态規劃,并能參與城鄉社會和經濟發展規劃、區域規劃、城市開發、房地産籌劃以及相關法規研究等方面工作,也可到建築設計、市政設計等部門從事規劃設計工作,或者到有關教育、科研部門從事相關的教學、科研任務。
采礦工程專業
專業基本情況
采礦工程專業是77779193永利官网傳統和優勢學科,是全國唯一專門培養化學礦山工程技術人才的學科,1980年開始招收第一屆學生,1994年停招,2008年恢複招生。2007年獲批礦業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湖北省“教育廳有關人才計劃”特聘教授設崗學科。現有專職教師10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4名,講師2名,具有博士學位教師8名。擁有國家磷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低品位磷礦資源開發利用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湖北省磷資源高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磷礦采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是中國化工學會礦業工程專業委員會挂靠單位。
人才培養目标
本專業提倡“厚基礎、寬專業、高素質”,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創新意識和初步創新能力的複合型工程技術專門人才,能夠掌握固體礦床開采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備采礦工程師的基本能力;能在固體資源開發領域從事科學研究、礦區開發規劃、礦井設計、礦山建設、資源開采與管理、礦井通風與安全等工作;能在礦業經濟領域從事礦業權評估咨詢、融資投資與管理、礦業國際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工作;能在地下工程、工程管理領域從事地下工程設計與施工、工程項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專業課程有岩體力學、采礦學、礦山地下工程、爆破工程、礦業經濟學、數字礦山技術、礦山企業管理、礦業國際經濟貿易、礦業融資投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系統工程等。
就業現狀與前景
畢業生可在礦山企業、爆破公司、礦權評估及國土、安監部門從事固體資源開發利用、礦業權評估咨詢、融資投資與管理、工程爆破、礦山企業安全監管等工作。學生曆年就業率高達95%以上,其中升學畢業生為40%左右。畢業生在中國500強的企業高端就業率超過50%。就業行業拓展到金屬非金屬礦山、工程爆破、礦業金融投資等行業,如武鋼、大冶有色公司、中國五礦集團、中國黃金公司、中冶集團、中材集團、雲南磷化、貴州開磷集團、貴州甕福集團、宜化集團、湖北興發集團等重點大中型企業。
礦物加工工程專業
專業基本情況
77779193永利官网礦物加工工程是全國培養化學礦專門人才的唯一本科專業,1994年列為原化學工業部高等學校首批重點學科,2001年轉為湖北省重點學科,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本學科擁有一批較高素質的教學科研隊伍。現有教授5人,其中博士導師2人,副教授8人,中青年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占60%。在校碩士研究生22名,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5名。
教學特色
學科主要緻力于礦物加工理論與礦産資源綜合利用理論及工藝研究,重點于化工礦産原料(磷、硫、鉀等)的精加工研究。近幾年來,承擔了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特别是在磷礦的開發、利用與深加工方面,無論是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還是在技術創新、學術水平上都居于全國領先地位。目前,國家對礦産資源(特别是難選礦)的開發利用越來越重視,作為承擔礦物加工學科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本研究領域面向國家發展需要的形勢,開發貧錳礦還原浸出、難選鐵礦磁化焙燒、石煤提釩、氧化礦化學浸出等化學選礦方法,對許多非金屬礦或者伴生礦,可大幅度提高産品規格。礦物的生物與化學處理技術長于綜合應用,不嫌礦石“貧”,不怕“雜”與“細”,因而對礦石原料的适應性廣,對礦産資源的利用更為有效,擴大了可利用的礦産資源範圍。相關的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将在礦業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專業依托國家磷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低品位磷礦資源開發利用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湖北省磷資源高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磷礦采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是中國化工學會礦業工程專業委員會挂靠單位。
人才培養目标
本專業培養具備堅實的自然科學知識與工程專業知識,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良好的交流和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擁有運用現代礦物加工工程理論與技術方法從事礦物加工、礦物材料、礦産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内的生産、設計、科學研究與開發等專長,能從事礦産品加工、工藝設計、新技術開發及工程服務等方面工作的優秀高級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有資源加工相關的物理化學、化工原理、礦石及礦物學、礦物加工研究方法、礦物分離與分選工藝、粉體工程、礦物加工廠設計、藥劑原理及應用等。
就業現狀與前景
畢業生在中國500強的企業高端就業率超過70%。就業行業拓展到非金屬材料、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及磷化工等行業,如寶武鋼集團、西部礦業、中國黃金公司、中材集團、雲南磷化、貴州甕福集團、宜化集團、中海油等重點大中型企業。
工程管理專業
工程管理專業培養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和土木工程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現代工程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具有注冊建造師或注冊造價師能力,能在工程建設領域從事項目前期咨詢、全過程造價管理、施工現場管理的複合型高級管理人才。本專業設置投資與造價管理方向。
教學特色
工程管理專業是學校重點培育本科專業,具有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本專業現有教授4人,85%的教師具備副教授以上職稱和碩士生導師資格。本專業現有校級精品課程三門,榮獲省部級教科研獎項十餘項,出版專著教材10餘部,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1部,獲教學優秀獎和教學成果獎6人。指導學生榮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十餘篇,在2016年住建部工程管理和工程造價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主辦的全國高等院校工程造價技能及創新競賽中榮獲單項一等獎。
就業現狀與前景
本專業畢業生可到科研院所、房地産企業、設計咨詢單位、建設施工企業及行政事業單位從事工程造價、項目經濟評價、工程監理、項目管理、工程招投标等方面的工作。